氯菊酯,目前唯一被認可添加至紡織品的防蚊成分,早於1940年代美軍已在軍服上開始使用。現時它已經廣泛使用於各類衣物上,以提供長效持久的防蚊效果。為確保氯菊酯處理之防蚊織物有良好的防蚊效果,織物一般都會直接進行防蚊測試。我國則有國家標準(國標)GB/T 30126-2013 《紡織品 防蚊性能的檢測和評價》 及團體標準(團標)《T/CTCA 3-2017氯菊酯防蚊面料》等規範文件就纺织品的防蚊性能進行評級。近年,很多品牌為降低成本跳過防蚊測試,並以織物氯菊酯含量取而代之,以推估其防蚊效果。但這種利用氯菊酯含量来判断防蚊效果的做法究竟是否妥当呢?國際間以及我國內又是否存在甚麼指標或數據去支持及釐清氯菊酯含量與防蚊效果的關係呢?以下讓我們逐一探討。

以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PA)為例,他們有明文規定以氯菊酯處理衣服及裝備的最高含量濃度不可超越0.52%。那是不是代表0.52%氯菊酯濃度就能確保防蚊效果?其實不然。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主要職責為保障人類與自然環境安全;因此,這個指標是基於對氯菊酯的安全考量,而並未以最終防蚊效果作判定。

再看看歐洲方面,歐盟與英國BPR(Biocidal Products Regulations)規範著其管轄地區內所有用於保護人類、動物、物料等防範害蟲或微生物的產品。其中,經氯菊酯處理之面料也包含在內。雖然BPR對經氯菊酯處理之面料有特定規管 (如Article 58), 但就沒有要求或限制面料上的氯菊酯含量。

我國有國標GB/T 30126-2013 和團標T/CTCA 3-2017評價防蚊性能,判斷方法是直接以蚊子測試驅避率,並以測試結果來評級防蚊效能,是一種較直接的方法。暫亦未有收錄或建議防蚊評級與氯菊酯含量之關聯於標準內。雖然,以面料上氯菊酯含量推摸防蚊效果是一個很理想的概念,但要採用此法則需要大量科學实验数据支撑。現時,全球各地把關機構都沒有採納此方式來評定防蚊性能。因此,對於有些品牌輕率以面料氯菊酯含量判斷其防蚊性能,此做法既不科學又有誤導用家的可能性。事實上,面料之驅避效果不只受氯菊酯含量影響,還要考慮面料成分、結構、 厚薄、加工步驟、及其他功能性助劑的處理等因素。以化纖布,如滌氨布為例,其驅避效果一般比氯菊酯含量相近的全棉布欠佳。這應該與紗線結構或纖維化學結構有關,使氯菊酯被吸收後難以揮發出來,導致驅避效果有待改善。 又如較薄的面料於同一氯菊酯水平下(mg/m2) ,其驅避效果比較厚的布表現差。原因相信是薄面料在進行防蚊測試時較難以阻隔志願者的誘餌氣味,使蚊子容易無視氯菊酯威脅並降落到測試織物上, 使測試樣降落次數與對照樣相近,結果令驅避率降低。總括而言,單純以面料氯菊酯含量概括其防蚊性能既不全面又不嚴謹。

然而,氯菊酯含量並非無參考價值,它可作為輔助指標預測處理後的防蚊效果,以降低工藝發展時長及成本。漢斯克憑著多年鑽研紡織及防蚊蟲領域的經驗,透過收集及記錄織物的各種參數 (如纖維成分﹑布重﹑結構﹑帶液率﹑加工工藝)和進行氯菊酯含量及驅避率測試,建立相關數據庫,使我們有條件因應客戶各種要求,有效地提供專業的工藝建議、技術支援、打樣及氯菊酯檢測服務和防蚊效果初步評估。